文章

  • 年少日記│父母望子成龍的同時做齊2件事可成孩子最好強心針 讓他們勇往直前克服困難

    2023 年 12 月 6 日
  • 謝嘉雯中醫師|2款開學食療 為孩子增強抵抗力 預防近視眼

    2023 年 9 月 17 日

最新文章

  • 學習︳孩子懶惰抗拒溫習做功課 專家: 孩子非天生懶散主因欠缺動力 5大步驟改善問題

    2024 年 5 月 20 日
  • 教養︳紀律不是要羞辱孩子 專家: 8招正向教養 讓孩子學懂紀律

    2024 年 5 月 20 日
家‧校‧應援團│關愛不是口號 倘若家校學生也有所愛 誰會捨得離開?

家‧校‧應援團│關愛不是口號 倘若家校學生也有所愛 誰會捨得離開?

家‧校‧應援團│關愛不是口號 倘若家校學生也有所愛 誰會捨得離開?

2023 年 10 月 20 日專家專教, 教養, 李凱茵 Kanris
2023 年 10 月 20 日專家專教, 教養, 李凱茵 Kanris

一代又一代的問題

我仍在教學前線的年代,沒那麼多學童自殺問題。最多只是「𠝹手」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女生,「𠝹手」𠝹到整條左手前臂都是一道又一道的血痕(正確地說是深紅色的傷疤)。

她說:「𠝹手係因為唔開心」,但她心裡明白她不是想死。「唔好玩啦,Miss,用cutter𠝹,點會死喎?」
我問,那麼為何要𠝹手?
她說她只想讓家人朋友看得出她不快樂,「然後理吓我」。

這一代的問題很不一樣。一躍而下的那刻,是真的打算放棄生命,而不再需要任何關愛或憐憫。是甚麼令十多歲的少年人萬念俱灰?是學校?是家長?還是⋯⋯?

躍下的原因,在呼出最後一口氣後,已經不再重要了。與其追究,不如前瞻。

圖片來源:PHOTO AC

誰都沒錯

當這些事件出現在名校,人們就會很自然歸咎於名校壓力太大,甚至追朔到家長「冇咁大個頭就唔好戴咁大頂帽」,彷彿選校的第一天就已經是家長的錯。

孩子是父母的寶貝,孩子在父母眼中永遠是好的。看見孩子天資不俗,又或者在小學有不錯成績,選校時自然會進取一點——就算父母不想太進取,老師也會勸說「成績好,可以揀高少少喎,唔好嘥咗小朋友」。

Aim high,Fly higher。目標訂高一點,飛得更高更遠,都是老生常談。家長有錯嗎?沒有!

我接觸過不少擠進了一線中學但成績一敗塗地的小孩。有些人是適應不了英語教學,慢慢丟失了信心;有些是沒法投入新環境,在中學裡找不到自我認同和價值;也有人因為青春期的情緒變化,控制不了脾氣,交不到朋友。

這不是學校的錯!也不是孩子的錯!

圖片來源:PHOTO AC

每天幾分鐘

香港的家長都很忙,我有些家長甚至忙到一星期都沒幾頓晚餐可以跟孩子同枱吃飯。父母也忙,孩子更忙,都早出晚歸。

可以抽幾分鐘給你的孩子嗎?時間,其實是逼出來的。

早上有可能同一時間出門口嗎?那怕只有一同乘升降機或走到巴士站的幾分鐘,不如先不看手機,可以跟孩子聊幾分鐘就幾分鐘吧!

飯前、飯後、睡前⋯⋯每天抽幾分鐘跟孩子聊幾句,聊家常話題也好,聊學校瑣事也好,總好過一天到晚就在叫他們「快啲刷牙」、「快啲溫書」、「快啲做功課」、「快啲瞓覺」。

圖片來源:PHOTO AC

氛圍很重要

讀書一定有壓力,因為壓力也是推動力。學校的氛圍很重要,良性競爭是王道。

女兒的學校打從中一便給孩子們一個概念——不需要跟你的同學作比較,因為你們不是競爭對手,而是戰友。

每年大學學位有萬多個,只要同學們都考得好,全班、甚至全級一同入U都不是夢。所以大家不是敵對的,同學之間不需要互相比拼和猜忌,家長之間更加不要有比較的心。相反,大家要互相砥礪,彼此扶持,一起考好公開試,爭取一起入U做同學。

學校裡當然會有人考第一,有人考包尾。有人可以得到獎學金,也有人可能要留級。「優勝」卻不等於要「劣敗」,須知道這些都只是「過程」,不是「終點」,讀書、升大學、幹一番事業、甚至結婚生子,都是人生之中的「過程」,離「終點」還有很遠很遠。

就像追劇一樣,當你知道這是一齣四十集長劇,就算某一集、某個情節你看得不爽,為了追看大結局,你都不會輕言棄劇的。

圖片來源:PHOTO AC

忙,要知為乜!

學生自己都要留意生活作息。保持適量睡眠和恒常運動,有溫習也要有娛樂,每天蹓躂在虚擬世界的screen time不要過長。生活過得忙碌而充實,才不會令人生「失焦」和「唔知為乜」。

能找到自己目標固然是好,即使未有目標,至少要找到自己的興趣,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,一些令自己開心和放鬆的事,就足夠。可以是畫畫,可以是唱歌,可以是打球。

我特別喜歡鼓勵孩子養成運動習慣,不是要追求入校隊、入港隊或做職業運動員,而是運動訓練能讓孩子有一份堅毅。這種堅毅能一生受用。

我曾教過一個不愛讀書只愛跑步的男生。所有老師勸他好好讀書,都沒成功。他唯一的夢想是做田徑校隊隊長。體育老師跟他說如果留級就不讓他跑。結果他逼自己每年至少能升班,帶著隊長光環讀到畢業。

圖片來源:PHOTO AC

愛是萬能Key

可能你想知道,那個𠝹手𠝹到爛的女生,最後怎麼樣呢?

她的書沒唸得很好,學了一門手藝,現在算半個老闆。拍拖次數大抵是我的手指加腳趾都數不完,現在有老公有小孩,還不錯。

我感恩她曾待我亦師亦友,卻也遺憾我這個教育界small potato當年沒法在學校讓她過得更好。幸好,她選擇留著生命來等待關愛。

關愛的家,關愛的校園,不應該是口號。倘若家裡有愛,學校裡有愛,自己也有所愛,誰會捨得離開?

圖片來源:PHOTO AC

撰文 : Kanris

李凱茵 Kanris

李凱茵 Kanris

家長教育專家
畢業於中大工商管理系及港大教育文憑,曾任中學教師十多年,現任中小學校董。 做全職媽媽之後,立志將教師專業注入家校合作,十年之間做過不同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的家長教師會主席,亦曾任九龍城區家長教師會聯會常務理事。 現為Blogger暨專欄作者,以文會友,分享教師、校董、家長的多角度經歷。

一代又一代的問題

我仍在教學前線的年代,沒那麼多學童自殺問題。最多只是「𠝹手」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女生,「𠝹手」𠝹到整條左手前臂都是一道又一道的血痕(正確地說是深紅色的傷疤)。

她說:「𠝹手係因為唔開心」,但她心裡明白她不是想死。「唔好玩啦,Miss,用cutter𠝹,點會死喎?」
我問,那麼為何要𠝹手?
她說她只想讓家人朋友看得出她不快樂,「然後理吓我」。

這一代的問題很不一樣。一躍而下的那刻,是真的打算放棄生命,而不再需要任何關愛或憐憫。是甚麼令十多歲的少年人萬念俱灰?是學校?是家長?還是⋯⋯?

躍下的原因,在呼出最後一口氣後,已經不再重要了。與其追究,不如前瞻。

圖片來源:PHOTO AC

誰都沒錯

當這些事件出現在名校,人們就會很自然歸咎於名校壓力太大,甚至追朔到家長「冇咁大個頭就唔好戴咁大頂帽」,彷彿選校的第一天就已經是家長的錯。

孩子是父母的寶貝,孩子在父母眼中永遠是好的。看見孩子天資不俗,又或者在小學有不錯成績,選校時自然會進取一點——就算父母不想太進取,老師也會勸說「成績好,可以揀高少少喎,唔好嘥咗小朋友」。

Aim high,Fly higher。目標訂高一點,飛得更高更遠,都是老生常談。家長有錯嗎?沒有!

我接觸過不少擠進了一線中學但成績一敗塗地的小孩。有些人是適應不了英語教學,慢慢丟失了信心;有些是沒法投入新環境,在中學裡找不到自我認同和價值;也有人因為青春期的情緒變化,控制不了脾氣,交不到朋友。

這不是學校的錯!也不是孩子的錯!

圖片來源:PHOTO AC

每天幾分鐘

香港的家長都很忙,我有些家長甚至忙到一星期都沒幾頓晚餐可以跟孩子同枱吃飯。父母也忙,孩子更忙,都早出晚歸。

可以抽幾分鐘給你的孩子嗎?時間,其實是逼出來的。

早上有可能同一時間出門口嗎?那怕只有一同乘升降機或走到巴士站的幾分鐘,不如先不看手機,可以跟孩子聊幾分鐘就幾分鐘吧!

飯前、飯後、睡前⋯⋯每天抽幾分鐘跟孩子聊幾句,聊家常話題也好,聊學校瑣事也好,總好過一天到晚就在叫他們「快啲刷牙」、「快啲溫書」、「快啲做功課」、「快啲瞓覺」。

圖片來源:PHOTO AC

氛圍很重要

讀書一定有壓力,因為壓力也是推動力。學校的氛圍很重要,良性競爭是王道。

女兒的學校打從中一便給孩子們一個概念——不需要跟你的同學作比較,因為你們不是競爭對手,而是戰友。

每年大學學位有萬多個,只要同學們都考得好,全班、甚至全級一同入U都不是夢。所以大家不是敵對的,同學之間不需要互相比拼和猜忌,家長之間更加不要有比較的心。相反,大家要互相砥礪,彼此扶持,一起考好公開試,爭取一起入U做同學。

學校裡當然會有人考第一,有人考包尾。有人可以得到獎學金,也有人可能要留級。「優勝」卻不等於要「劣敗」,須知道這些都只是「過程」,不是「終點」,讀書、升大學、幹一番事業、甚至結婚生子,都是人生之中的「過程」,離「終點」還有很遠很遠。

就像追劇一樣,當你知道這是一齣四十集長劇,就算某一集、某個情節你看得不爽,為了追看大結局,你都不會輕言棄劇的。

圖片來源:PHOTO AC

忙,要知為乜!

學生自己都要留意生活作息。保持適量睡眠和恒常運動,有溫習也要有娛樂,每天蹓躂在虚擬世界的screen time不要過長。生活過得忙碌而充實,才不會令人生「失焦」和「唔知為乜」。

能找到自己目標固然是好,即使未有目標,至少要找到自己的興趣,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,一些令自己開心和放鬆的事,就足夠。可以是畫畫,可以是唱歌,可以是打球。

我特別喜歡鼓勵孩子養成運動習慣,不是要追求入校隊、入港隊或做職業運動員,而是運動訓練能讓孩子有一份堅毅。這種堅毅能一生受用。

我曾教過一個不愛讀書只愛跑步的男生。所有老師勸他好好讀書,都沒成功。他唯一的夢想是做田徑校隊隊長。體育老師跟他說如果留級就不讓他跑。結果他逼自己每年至少能升班,帶著隊長光環讀到畢業。

圖片來源:PHOTO AC

愛是萬能Key

可能你想知道,那個𠝹手𠝹到爛的女生,最後怎麼樣呢?

她的書沒唸得很好,學了一門手藝,現在算半個老闆。拍拖次數大抵是我的手指加腳趾都數不完,現在有老公有小孩,還不錯。

我感恩她曾待我亦師亦友,卻也遺憾我這個教育界small potato當年沒法在學校讓她過得更好。幸好,她選擇留著生命來等待關愛。

關愛的家,關愛的校園,不應該是口號。倘若家裡有愛,學校裡有愛,自己也有所愛,誰會捨得離開?

圖片來源:PHOTO AC

撰文 : Kanris

李凱茵 Kanris

李凱茵 Kanris

家長教育專家
畢業於中大工商管理系及港大教育文憑,曾任中學教師十多年,現任中小學校董。 做全職媽媽之後,立志將教師專業注入家校合作,十年之間做過不同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的家長教師會主席,亦曾任九龍城區家長教師會聯會常務理事。 現為Blogger暨專欄作者,以文會友,分享教師、校董、家長的多角度經歷。

教養熱門文章

  • 教養 | 校長分享世代相傳教仔「恐嚇法」弊病 爸媽如何應對小朋友講大話?

    校長講哲學: 講大話喺一定唔啱呢? 「講大話,甩大牙,甩完大牙甩細牙。」咁大件事,你話講大話好唔好? 我哋有一種世代相傳的教細路仔聽話的方法,姑且叫它做「恐嚇法」。「恐嚇法」往往就是為咗要細路仔唔好做某些事的時候,就會用一個「得人驚」的後果恐嚇一下,達到令人唔敢做的效果。例如:「如果行街時唔跟住爸爸媽媽,你就會俾拐子佬捉咗去。」這種「如果X,就會Y。」的恐嚇法,往往充滿因果關係,但又唔喺真實的邏輯,疑真疑假。對於民智未開的細路仔,都會選擇寧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無,通常都會湊效。問你怕未? 這種「恐嚇法」說穿了其實就是對細路仔講大話。最奇怪的事,就喺大人可以用「恐嚇法」教細路(如果你有用過),但就唔可以容許細路仔講大話,大有只許州官放火,不許百姓點燈的雙重標準。 講大話啱唔啱?(大家心知肚明)但細路講大話(其實大人都喺)都只不過是把心理情緒反映到外顯行為啫。我地除咗要處理細路仔講大話(不誠實)的行為,更加要了解細路仔講大話的背後原因。以下是幾個大家耳熟能詳但又同講大話有關的故事,大家有沒有分析過佢地背後講大話的原因: (1) 用盡辦法都吃不到葡萄的狐狸,只是留底一句話:葡萄一定是酸的。(自我安慰) [...]

  • 十優港姐|麥明詩分享童年 麥媽媽做了3件事 培養她對知識追求並勇於接受挑戰

    「贏在起跑線」是每個家長的夢想,「玩樂大過天」卻是小朋友的理想,若然能透過玩具去愉快學習,令孩子發揮多元潛能,在學習與玩樂之間取得平衡,便能達致同樣家長與孩子的雙贏局面。「十優港姐」麥明詩(Louisa),分享獨特童年回憶,如何從成長過程中學習,秉持著永不停步及不斷創新的精神,由演藝圈殺入教育界,擔任教育集團的非執行董事,積極面對新挑戰。 我有個講求效率的媽媽 回顧成長過程,Louisa感恩地說:「媽媽從小讓我在遊戲中學習,例如到太空館了解科學知識;到遊樂場邊玩機動遊戲,邊淺談力學,令我對世界保持好奇心,從而在不同的範疇中找到自己的興趣,讓我擁有一個愉快童年。」眾所周知,Louisa媽媽麥何小娟是資優教育專家,從事兒童發展及治療工作超過35年,包括資優培訓、行為及情緒問題、專注力不足等,而其中一件麥媽媽給她提升孩子潛能的「秘技」是很多人家中有的Lego積木玩具。Louisa說:「媽媽是個講求效率的人,她會找一些我們喜歡玩,同時能提升我們潛能的玩具,這正是每年暑假也鼓勵我跟哥哥砌LEGO的原因,因為砌LEGO可以訓練小朋友的專注力、記憶力、執行力及3D思維,均對讀書有幫助;長大後我則利用這些『力量』於組裝傢俱及電腦上,連看地圖都特別厲害,凡事不求人!」 兄妹相處起爭執也是一種學習Louisa回想童年時與哥哥暑假必做的事,「雖然哥哥比我大三年,但適合不同年紀的小朋友玩,所以我們每年暑假都會一起完成一個大作品,例如一起『建造』一個城巿,我們會先將底板連結成城牆,然後分工完成不同的建築物,雖然偶爾會為配件起爭執,但過程中會學習到如何透過溝通去解決紛爭;當我遇到難題時,哥哥也會教我如何解決,從而增進兄弟姊妹間的感情,所以我跟哥哥的關係一直很好,而且拼砌LEGO令我習慣了要有始有終地完成一件事,做得更好!」 教養 打破性別定型 敢於創新與挑戰 [...]

  • 教養|專家分享: 父母毀掉孩子只需幾種行為 爸媽常犯5大錯誤育兒行為

  • 專家分享|資優兒童5大特徵: 較早開始閱讀 對事物有高度專注

  • 媽媽 女兒

    學習|遊戲治療師教8個超簡單小遊戲有效培養SEN孩子 專注力 提升語言能力

  • 家‧校‧應援團 | 升中學代表家長可以放手?做個不讓青春期孩子反感的父母

  • 世界問候日|肥哥哥推介3大繪本 讓孩子有家教禮貌 學懂關心別人 掌握社交竅門第一步

  • 閱讀│紐約時報/紐約公共圖書館推選2023年十大繪本書單出爐

  • 教養 | 校長分享世代相傳教仔「恐嚇法」弊病 爸媽如何應對小朋友講大話?

  • 十優港姐|麥明詩分享童年 麥媽媽做了3件事 培養她對知識追求並勇於接受挑戰

  • 教養|專家分享: 父母毀掉孩子只需幾種行為 爸媽常犯5大錯誤育兒行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