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  • 升小攻略|灣仔區傳統男校 聖若瑟小學 多元化學習創造新思維 表達能力成面試關鍵

    2024 年 5 月 13 日
  • 升中攻略|移民潮+出生率低=競爭少? 家長可進取報讀Band1學校? 升學顧問拆解2024-25年升中趨勢

    2023 年 11 月 16 日

最新文章

  • 學習︳孩子懶惰抗拒溫習做功課 專家: 孩子非天生懶散主因欠缺動力 5大步驟改善問題

    2024 年 5 月 20 日
  • 教養︳紀律不是要羞辱孩子 專家: 8招正向教養 讓孩子學懂紀律

    2024 年 5 月 20 日
升中│邊緣生媽媽的迷思-人人都話入Band1,唔通人人都適合讀Band1?

升中│邊緣生媽媽的迷思-人人都話入Band1,唔通人人都適合讀Band1?

升中│邊緣生媽媽的迷思-人人都話入Band1,唔通人人都適合讀Band1?

2023 年 11 月 14 日中學, 升中, 李凱茵 Kanris
2023 年 11 月 14 日中學, 升中, 李凱茵 Kanris
1430#, #
1430#, #

跟朋友聊起,才知道她女兒終於轉校了,心裡為她慶幸,卻又難免有一點婉惜。

說是「終於轉校」,是因為小女孩中一就留級,好不容易到了中二,居然又沒法升班。實在難以面對在中一時的同班同學九月唸中四,自己還在中二,唯有在暑假「的起心肝」轉校。我慶幸的是,她終於決定離開不適合自己的學校了。

派位時,以Band 1邊緣的成績,獲派極心儀的Band 1中學,朋友全家都興奮不已,蠻有「抽中了大獎」的感覺。三年過去,才知道原來這份大獎是小女孩和自己都無福消受,不無婉惜。

Banding為何物?


談談「邊緣人」之前,也許我應該先解釋一下家長到底可以如何得知自己孩子的Banding。

必須清楚一點:每一個小六學生的banding是從來沒有列出來的,連小學也不會知道每一個學生Banding如何。

小學老師口中所謂的banding都只是根據自家學生在升中派位的往績而推算出來。以全級小六有100人為例,如果以往的師兄師姐大約平均40%獲派Band 1中學,老師就會推算在新一屆呈分試考獲1-35名的學生應該大抵都能獲派Band 1,而考36-45可能是邊緣人,考45或更後的就未必有機會進Band 1了。

問題在於:全港學生人數每年不一樣,同一校網的學生人數也不一樣,同一校網而被直資跨區取錄的學生人數又不一樣⋯⋯這麼一來,就算考45甚至50,也有機會「攝到」一個Band 1學位,一切就看運氣。

邊緣人的迷思,是應該交給命運,搏一搏選Band 1?還是穩打穩紥選一間校風好的Band 2呢?

小學梗係叫你搏

香港的小學教育,終極目標是用六年時間將孩子栽培上中學。故此,很多小學都希望擁有輝煌亮麗的升中成績,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家長將孩子交給他們來培育。

在小學老師的角度,反正有機會,當然是希望學生升上更高Banding的中學——最好是每年都有一批人入神校,再有一大半人入Band 1,總之要數據「靚靚仔仔」,在學童減少的社會大趨勢下,為學校減少小一收生不足的壓力。

朋友兒子小六,是所謂的邊緣人。她知道兒子中文比英文好,不想兒子中學唸得太辛苦,打算選一間Band 2中游學校。誰知,班主任知悉後,竟回應她:「唔係吓嘛?揀呢間?你個仔可以搏Band 1喎」,令家長在呈分試的壓力和選校的不安之中,更添忐忑。

後續比派位重要

這個年代,每個人都有手機,我就用買手機作一個比喻。某牌子手機,硬件設計新穎,又型格又貴氣,超多人喜歡買,於是銷量很好。對生產商來說,這是非常「靚仔」的數據。

可是,原來這手機很易壞,一兩年便要維修,甚至修不好會報銷。如果生產商有提供保養服務,他一定知道這質量不行,然後會改良產品。但如果他將保養外判,又或者不著重售後服務,他就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暢銷手機原來這麼不濟,又或者他要等到消費者都大肆批評他家的質量時才會知悉。

香港的小學處理升中數據時,也有這種問題。他們只集中看見學生派位的成績,就以此為學校的成就,卻沒有跟進和處理到底這些獲派Band 1中學的學生是否讀得好、有多少是名落孫山、有多少是連升中二也有困難⋯⋯

我兒子今年中二。這幾年的升中派位,受惠於學生人數減少,其實獲派心儀學校的比例很高,再直接一點說,差不多是「敢搏」、「敢填」就抽得中。跟小學的舊家長聊天時,才發覺有不止一位獲派Band 1的舊同學仔,原來今年沒升到中二,都要在中一留級重讀。我們小學同一條街有兩間Band 1中學,偏偏兩間都有人要留級。

EMI vs CMI

Band 1與否,在很多家長心目中,其實是「EMI vs CMI」的問題。

EMI=English as Medium Instruction,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

CMI=Chinese as Medium Instruction,以中文作為教學語言

很多家長都知道,超過九成坊間認為是Band 1的中學,都是EMI的。由於覺得英語比較國際化,好像比較重要,又由於相EMI學校的語境較理想,大家想孩子英文好,自然想選Band 1中學。覺得孩子英文稍遜的,就會想避開Band 1而去選Band 2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不少Band 2中學都會同時開設CMI和EMI兩種班,有些學校是兩班CMI、兩班EMI,有些是一中三英,都是按校情去決定。有些Band 2中學則安排某些科目EMI,有些科目CMI,例如全級中一的綜合科學科都用英語教,而西史就用中文教,避開冗長難記的英文生字。

如果孩子來自較高水平的小學,在中一編班試很大機會被編進EMI班的,換言之,家長以為選Band 2可以避開艱辛難懂的英語教學,誰知道最後還是沒有避得過。

家長也要預備好

由中文小學升上全英語教學的中學,當中的差距,是一道不易跨過的坎。

由全校最大的小六學長,變成全校最細的中一仔;
由只有中英數常四科,變成中史西史地理科學等十幾科;
由大部份課本都是中文,變成九成課本都是全部英文字⋯⋯
要適應,並不簡單。

這幾年,我以家長教師會主席的身份,每年都為中一家長開群組,因為除了孩子要適應,家長也要適應。

有家長在群組說女兒升中後,全家連周末也不敢去太多街,出外可能也只是往商場吃飯就回家,原因是女兒做功課慢、溫習也費時,星期六、日都不敢外出太多。

又有家長說因為女兒英語未夠強,為了補習,需要減省心愛的課外活動。

也有家長說聖誕、新年、復活節長假期都不敢全家去旅行,只能等暑假去,因為長假期前前後後總是測驗考試。

亦有家長分享說自己英文不好,學業上沒一點可以幫助孩子,但至少在測考期間,要給孩子煮好吃的飯、煲清潤的湯水、陪伴在側,讓孩子百忙之中好過一點。

作為父母,一定想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。選校時看高一線、選高一線,心裡當然一萬個願意。然而,請先問問自己——你願意為孩子提供多少支援呢?時間上、金錢上、心思上都要啊!

唔好亂咁搏,才是最正確!

十一月,十二月,是中學Information Day的旺季。我高度建議家長抽空去心儀學校,仔細看看是否和理想上相符。

看學校,和睇女仔一樣,化妝後個個是美女,素顏才看得出是「真・美人」。去到Info Day,與其看學兄學姊做他們預備好的show,不如跟他們閒聊一下,才能知道更真實的面貌。有些中學會有家長義工出席,就更加是新手家長的最佳聊天對象了——用家意見才能反映事實嘛!

最後,容許我舞文弄墨,以幾句打油詩作結。

邊緣人,搏唔搏?
要睇細路夠唔夠自覺,
更要家長肯一齊摸索。

就算搏得到,不保證快樂;
唔好亂咁搏,才是最正確!

撰文 : Kanris

李凱茵 Kanris

李凱茵 Kanris

家長教育專家
畢業於中大工商管理系及港大教育文憑,曾任中學教師十多年,現任中小學校董。 做全職媽媽之後,立志將教師專業注入家校合作,十年之間做過不同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的家長教師會主席,亦曾任九龍城區家長教師會聯會常務理事。 現為Blogger暨專欄作者,以文會友,分享教師、校董、家長的多角度經歷。

跟朋友聊起,才知道她女兒終於轉校了,心裡為她慶幸,卻又難免有一點婉惜。

說是「終於轉校」,是因為小女孩中一就留級,好不容易到了中二,居然又沒法升班。實在難以面對在中一時的同班同學九月唸中四,自己還在中二,唯有在暑假「的起心肝」轉校。我慶幸的是,她終於決定離開不適合自己的學校了。

派位時,以Band 1邊緣的成績,獲派極心儀的Band 1中學,朋友全家都興奮不已,蠻有「抽中了大獎」的感覺。三年過去,才知道原來這份大獎是小女孩和自己都無福消受,不無婉惜。

Banding為何物?


談談「邊緣人」之前,也許我應該先解釋一下家長到底可以如何得知自己孩子的Banding。

必須清楚一點:每一個小六學生的banding是從來沒有列出來的,連小學也不會知道每一個學生Banding如何。

小學老師口中所謂的banding都只是根據自家學生在升中派位的往績而推算出來。以全級小六有100人為例,如果以往的師兄師姐大約平均40%獲派Band 1中學,老師就會推算在新一屆呈分試考獲1-35名的學生應該大抵都能獲派Band 1,而考36-45可能是邊緣人,考45或更後的就未必有機會進Band 1了。

問題在於:全港學生人數每年不一樣,同一校網的學生人數也不一樣,同一校網而被直資跨區取錄的學生人數又不一樣⋯⋯這麼一來,就算考45甚至50,也有機會「攝到」一個Band 1學位,一切就看運氣。

邊緣人的迷思,是應該交給命運,搏一搏選Band 1?還是穩打穩紥選一間校風好的Band 2呢?

小學梗係叫你搏

香港的小學教育,終極目標是用六年時間將孩子栽培上中學。故此,很多小學都希望擁有輝煌亮麗的升中成績,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家長將孩子交給他們來培育。

在小學老師的角度,反正有機會,當然是希望學生升上更高Banding的中學——最好是每年都有一批人入神校,再有一大半人入Band 1,總之要數據「靚靚仔仔」,在學童減少的社會大趨勢下,為學校減少小一收生不足的壓力。

朋友兒子小六,是所謂的邊緣人。她知道兒子中文比英文好,不想兒子中學唸得太辛苦,打算選一間Band 2中游學校。誰知,班主任知悉後,竟回應她:「唔係吓嘛?揀呢間?你個仔可以搏Band 1喎」,令家長在呈分試的壓力和選校的不安之中,更添忐忑。

後續比派位重要

這個年代,每個人都有手機,我就用買手機作一個比喻。某牌子手機,硬件設計新穎,又型格又貴氣,超多人喜歡買,於是銷量很好。對生產商來說,這是非常「靚仔」的數據。

可是,原來這手機很易壞,一兩年便要維修,甚至修不好會報銷。如果生產商有提供保養服務,他一定知道這質量不行,然後會改良產品。但如果他將保養外判,又或者不著重售後服務,他就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暢銷手機原來這麼不濟,又或者他要等到消費者都大肆批評他家的質量時才會知悉。

香港的小學處理升中數據時,也有這種問題。他們只集中看見學生派位的成績,就以此為學校的成就,卻沒有跟進和處理到底這些獲派Band 1中學的學生是否讀得好、有多少是名落孫山、有多少是連升中二也有困難⋯⋯

我兒子今年中二。這幾年的升中派位,受惠於學生人數減少,其實獲派心儀學校的比例很高,再直接一點說,差不多是「敢搏」、「敢填」就抽得中。跟小學的舊家長聊天時,才發覺有不止一位獲派Band 1的舊同學仔,原來今年沒升到中二,都要在中一留級重讀。我們小學同一條街有兩間Band 1中學,偏偏兩間都有人要留級。

EMI vs CMI

Band 1與否,在很多家長心目中,其實是「EMI vs CMI」的問題。

EMI=English as Medium Instruction,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

CMI=Chinese as Medium Instruction,以中文作為教學語言

很多家長都知道,超過九成坊間認為是Band 1的中學,都是EMI的。由於覺得英語比較國際化,好像比較重要,又由於相EMI學校的語境較理想,大家想孩子英文好,自然想選Band 1中學。覺得孩子英文稍遜的,就會想避開Band 1而去選Band 2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不少Band 2中學都會同時開設CMI和EMI兩種班,有些學校是兩班CMI、兩班EMI,有些是一中三英,都是按校情去決定。有些Band 2中學則安排某些科目EMI,有些科目CMI,例如全級中一的綜合科學科都用英語教,而西史就用中文教,避開冗長難記的英文生字。

如果孩子來自較高水平的小學,在中一編班試很大機會被編進EMI班的,換言之,家長以為選Band 2可以避開艱辛難懂的英語教學,誰知道最後還是沒有避得過。

家長也要預備好

由中文小學升上全英語教學的中學,當中的差距,是一道不易跨過的坎。

由全校最大的小六學長,變成全校最細的中一仔;
由只有中英數常四科,變成中史西史地理科學等十幾科;
由大部份課本都是中文,變成九成課本都是全部英文字⋯⋯
要適應,並不簡單。

這幾年,我以家長教師會主席的身份,每年都為中一家長開群組,因為除了孩子要適應,家長也要適應。

有家長在群組說女兒升中後,全家連周末也不敢去太多街,出外可能也只是往商場吃飯就回家,原因是女兒做功課慢、溫習也費時,星期六、日都不敢外出太多。

又有家長說因為女兒英語未夠強,為了補習,需要減省心愛的課外活動。

也有家長說聖誕、新年、復活節長假期都不敢全家去旅行,只能等暑假去,因為長假期前前後後總是測驗考試。

亦有家長分享說自己英文不好,學業上沒一點可以幫助孩子,但至少在測考期間,要給孩子煮好吃的飯、煲清潤的湯水、陪伴在側,讓孩子百忙之中好過一點。

作為父母,一定想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。選校時看高一線、選高一線,心裡當然一萬個願意。然而,請先問問自己——你願意為孩子提供多少支援呢?時間上、金錢上、心思上都要啊!

唔好亂咁搏,才是最正確!

十一月,十二月,是中學Information Day的旺季。我高度建議家長抽空去心儀學校,仔細看看是否和理想上相符。

看學校,和睇女仔一樣,化妝後個個是美女,素顏才看得出是「真・美人」。去到Info Day,與其看學兄學姊做他們預備好的show,不如跟他們閒聊一下,才能知道更真實的面貌。有些中學會有家長義工出席,就更加是新手家長的最佳聊天對象了——用家意見才能反映事實嘛!

最後,容許我舞文弄墨,以幾句打油詩作結。

邊緣人,搏唔搏?
要睇細路夠唔夠自覺,
更要家長肯一齊摸索。

就算搏得到,不保證快樂;
唔好亂咁搏,才是最正確!

撰文 : Kanris

李凱茵 Kanris

李凱茵 Kanris

家長教育專家
畢業於中大工商管理系及港大教育文憑,曾任中學教師十多年,現任中小學校董。 做全職媽媽之後,立志將教師專業注入家校合作,十年之間做過不同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的家長教師會主席,亦曾任九龍城區家長教師會聯會常務理事。 現為Blogger暨專欄作者,以文會友,分享教師、校董、家長的多角度經歷。